集王圣教序的笔法使转,写出的笔画却不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效果好 http://m.39.net/pf/bdfyy/

看《集王圣教序》的几个字。

“藏”。其他地方都好说,惟有第④点,我觉得最可说。按说,一个笔画非常多的字,笔画之间的间隔都比较小,所谓密不透风。但这个字呢,左下方的撇和竖之间的空地非常大,所谓疏可走马。这样的处理,是很大胆的,搞不好,字可能就散了,这个“藏”却没有散。

“圣”。初看无离奇之处。细看,上部的“耳”是放笔写,“口”是收笔写,一放一收。下部的“王”是收着写,跟上部比,缩了回去,上下之间又是一放一收。一个字,三个部件,放收放收,寓变化于平淡之中。

“宗”。下方竖钩的方向出其不意,往右斜下去。这个斜势,是王羲之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种现象偶尔出现,可能是无意;反复出现,可能是有意,是规律。再看:

这几个字,其中都有一个取斜姿的竖画,仔细琢磨,颇有意味。

几年前,临写苏轼的字,有朋友问,你写的字怎么都是斜的呀。我答,苏轼的字本来就斜嘛。这不,王羲之的也斜。

再看一种规律:

留意红圈的绕笔,虽然是绕,但没有一个圈是圆的。相反,却往往有棱角给绕出来。没有经过书法训练的人,多半会忽视这些棱角。另外,有些绕笔的节奏点也挺特别,比如“生”字,节奏点在绕笔的上方,我们往往会一笔滑过去。比如“有”,向左下抛得极远,我们往往不够远。总之,笔法虽然是使转,但出来的笔画,却不是圆不溜秋。个中机关,多多练习。

王羲之这样写字,成功地把自己和其他书法家拉开了距离。这种字看多了,你再去看今天满大街的欧体,会引发不适感。

有时会问,王羲之会像我们这样锱铢必较、毫芒必究地分析每个字吗?我想想,答:“会”。当然,王羲之有时可能也不会这样去究,但他是天才,下笔的一瞬间,必合轨。从效果上看,也算是“细究”了。我们又不是天才,不去这样究,能干啥?

等你细究得多了,长期的练习化为一种习惯,那时大概也能达到下笔必合轨。相反,如果不究,只是和尚撞钟式地练习,年深日久,积劳成疾,全是笔病和习气。

东汉的赵壹写过一篇《非草书》,骂当时沉溺于草书的人,说他们:

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

就是说:

练草书练到痴迷,笔墨耗费得非常快。衣服和唇齿经常是黑色。跟别人聚会时,也不说话,只顾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赵壹虽然是骂他们,却正反映了当时人对于书法的细究精研。说不定正是因为这个社会基础,才成就了后来的王羲之呢。当然,练书法搞到嘴和牙齿都成黑色,这个我是不提倡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