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进
当代艺术家、多元立体书法装置艺术创始人。毕业于中国美院,从事博物馆设计工作10年后开始艺术创作,年做了自己的第一个个展《分享游戏》;之后跨界开创了多元立体装置艺术创作方法。于年开办个展《承立创》;-连续三年为美国火人节中国分支;龙焰设计创作主题木雕。是一位国际化的装置艺术家。与富士、雪佛兰、CAT、白熊精酿、华侨城、ADM、德芙、顾长卫工作室等多个商业品牌跨界合作创作大型艺术装置。曾获得比利时中欧文创中心颁发文化交流大使称号、中法艺术家协会NOVA全球艺术X科技大奖。
装置作品“国民话题”充气滑梯
(从一个角度看见“国”)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装置作品“国民话题”充气滑梯
(一个角度看见“民”)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装置作品“国民话题”充气滑梯
(另外一个角度是滑梯)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国民滑梯谐音国民话题,这类国民话题每天都有,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冲上去蹭热度,但是转瞬即逝,忽然间滑梯就撒气消失了,跟没有存在过一样,这个作品就在讨论阐释这样一种现象级存在。
观众可以互动参与用各色马克笔在作品指定区域写下你认为的国民话题(必须不谈政治\暴力\色情\恐怖等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话题)
但后来因为滑梯好玩的特性,吸引了大量儿童前来参与玩耍,很多学龄前儿童不会写字,于是就在滑梯上画画,将《国民话题》变成了《国民画梯》。
Q:重庆时代美术馆
A:麻进
Q:很荣幸这次能邀请到《国民话题》这件作品参加“光鲜世界”展览,这件气模作品从背面看是“国”字,从侧面看是“民”字,并且“话题”谐音作品正面看到的“滑梯”。从您给的作品集中可以看到的是,这种“多元立体书法作品”是始自年在浙江安吉莫干山做的《人火龙光》,是什么样的契机开始了这种类型的空间方案作品呢?是否有它自身的脉络?
A:这类作品我把他们称为“多元立体书法”融合多个文字元素在空间里构成一个共同体,观众可以从不同的特定角度解读作品的字面意义,最早开始此类创作可以追溯到年当时投标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时,想到将文字书写的时间轴拉长可以将二维书法演化成三维的雕塑。完成了《梅兰竹菊松莲》的创作。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在观察该作品侧面时候我发现,可以用侧向空间加入其它意向元素,便有了从一元立体走向多元立体的想法。年由于家中变故,最爱的亲人外公去世了,于此同时接到了妻子的电话,她说:我们的孩子快出生了。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我的人生。于是创作了三元立体书法“生死易”。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我的创作至此从一元立体书法跨越到了三元立体书法。年我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世界上首个多元立体书法艺术个展《承立创》,电视新闻、报纸、网络均报道了此次展览。之后受到美国火人节的中国分支“龙焰”邀请在安吉莫干山创作了《人火龙光》这件作品。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这个节日每次会燃烧一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我非常渴望将自己的作品巨大化。在他们的资助下我采用木箱子为材料完成了此次创作。这是一件四元立体文字作品。从特定角度可以看见人、火、龙、光四个字,其中“光”字必须由飞在空中的无人机才能拍摄到。而燃烧真正让我感受到了震撼心灵的能量,艺术家往往想要作品流芳百世,让自己的作品在生命结束后成为不朽。而在有生之年就见证自己作品如此绚烂的毁灭让我有一种相对永恒的神一般的感受。而作品燃尽了它有限的存在照亮了众多个体的记忆,这些能量在它消散依然存在,达到了超越艺术作品生命的相对永恒。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在此之后我也迎来了事业上的突破,在各种商业或艺术活动中我不断积累创作多元立体书法、文字、图像作品。比较知名的就是年由车企赞助的全国巡展,我用汽车零部件组成的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二次成像装置,这让我的作品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Q:说回参展作品《国民话题》,我觉得有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您在创作这种需要多角度观看并且每个方向上的文字连起来是有逻辑性的作品时,是先考虑文字内容然后从文字出发去进行结合?还是说先考虑最终要成型的作品内外空间,再去安插上合适的文字呢?
A:这个作品而言,我最初想创作的是“人民”两个字,在我年个展时候,我就用快递纸箱完成了这个作品《纸箱人民大厦》,这个作品探讨的是网购时代、快递纸箱、网民经济以及纸箱关乎环保的回收再利用的当代性问题。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之后当我在接触到充气夹网布这个材料后,决心做一个“人民”2.0版本,并且想让作品和观众最大限度地进行互动,于是找了一个生产充气城堡的工厂进行合作。很自然地就想做成一个滑梯。这就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文字结构力学》我觉得这个全新领域值得开一个大学课程。考虑到这个结构要上人,那么“人”字的顶端可站人的空间太小,厂家提出有安全隐患。于是我就想到了“国”。这个字从力学结构上看是非常稳定的。而且上边宽阔可以上人,于是就有了“国民滑梯”。以此得出结论我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初始文字—结构分析—功能考量—进化内容与形式。没准遇到新的材料与契机“国民画梯”又会迎来新一阶段的进化。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Q:邀请这件作品参展不仅是基于场馆空间条件以及这次展览主题,更因为我觉的“国民话题”是建立在公共性上的话语集合。网络空间的发达给到网民无限空间去做“键盘侠”,但是美术馆内的空间往往还是有很大的约束性,观众不能随意触碰作品,甚至不能距离作品太近,但是《国民话题》这件作品恰恰需要观众的参与来成就。这种作品意义的生成方式,或者具体说就是观众的参与,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吗?因为参照您其他类似作品看,貌似只有这件作品是观众可以随意留下痕迹的,而且这件作品我看在其他地方是有下水作为水上滑梯(话题)的经历,这些都让这件作品显得“玩法”异常丰富,您是如何考虑的?
A: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的,之前有个艺术家朋友创作的黑色充气作品在烈日下炸裂,为了让当国民滑梯能够在户外的阳光下安全使用,不至于吸热过渡而爆炸,我选择了白色,第一次完成,我是在一个民宿的泳池里首次下水的,在与朋友玩耍时我看到它会渐渐溃气,就像会被人遗忘的热门话题。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麻进
于是就改名“国民话题”,后来也带去过大自然的江河湖海之中,很快白色就不那么纯洁了。反正已经不纯洁了,后来在市集中展出时,我就想让参与者在上面写下“国民话题”可是大人们都很害羞,参与者多是不会写字的孩子,于是就变成了“国民画梯”。这个作品的生长和进化一部分由我决定,另一部分由自然和社会决定。这也算是我通过我的艺术形式与社会、自然产生的一种对话。
Q:可以说,观众留下的痕迹在成为作品一部分的同时也成就了作品。就像您其他许多公共作品的归宿是最终火焰下的“涅槃”,这件《国民话题》的归宿也许就是观众将其表面完全写满,甚至到无法相互辨认,成为话语的深渊。您有留心看过作品上观众留下的那些痕迹吗?是否有什么触动到您的内容?
A:我当然看过这些痕迹,所以我觉得改名为“国民画梯”更安全一点,绘画语言相对隐晦含蓄,而文字就直接得多,某些观众留下的文字非常过激,有人写下“明天会更好”,另有人添了几个字意义就瞬间不和谐了。有人添加了“个JB”。语言就像锋利的刀子,交给陌生的灵魂他会在隐匿状态下随意发挥。让我想起了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一个行为作品《韵律0》她将自己麻醉任观众摆布6小时,险些丧命。之后她说:“如果将一切的决定权交给观众,他们可能杀了你。”所以我在此也要保留这个作品51%的决定权。这次重庆时代美术馆做得很到位,代替我很好地行使了作者决定权,展出前就及时地涂掉了不雅的言语。让这个作品呈现出了和谐的绿色,非常感谢馆方的用心。
关于重庆时代美术馆
重庆时代美术馆成立于年,是由华熙国际投资集团全资创办的民营公益性美术馆,位于重庆巴南区华熙LIVE·鱼洞项目内,展厅面积约平方米,是华熙LIVE文化内容的核心载体之一,也是巴南区仅有的当代艺术美术馆。
美术馆旨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