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色风靡全球已久,而缔造莫兰迪色的意大利艺术大师乔治·莫兰迪,对于大众而言或许有些神秘。今天,外滩艺术群落迎来上海此轮疫情之后首个重磅展览,这便是登陆久事美术馆的“乔治·莫兰迪展”。人们有了走近莫兰迪的绝佳机会!
此次展览不仅是上海首次大型莫兰迪个展,51件真迹作品的数量也为上海历年之最。跟随大师的色彩,人们能在这个夏天感受艺术带给内心的静谧与安然,从中发现莫兰迪作品中含蓄用色及宁静气息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感悟到艺术跨越文化、地域而相通的神奇魅力以及世界文化交融互鉴而绽放的独特光彩。
展览以时间为序,回溯了这位意大利绘画巨匠的完整艺术生涯,分为“从早期实验到光影交互”“成熟阶段:永不过时的风景画与静物画”“莫兰迪的晚年诗意”三个艺术阶段。51件真迹横跨莫兰迪近50年创作生涯,展出莫兰迪创作生涯所用全部四种绘画媒介,包含油画、水彩、铅笔/石墨、蚀刻版画,同时涵盖了世人所熟知的静物、花卉以及风景写生等创作题材。这些不同时期的创作,代表艺术家不同生命经历与创作精髓,忠实展示了他真实而又纯粹的艺术人生。
这些展品分别来源于莫兰迪家乡的博洛尼亚莫兰迪博物馆、位于意大利首都的罗马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等。这也是莫兰迪博物馆与中国的美术馆首次关于莫兰迪个展的合作。
欣赏莫兰迪的绘画世界,首先就会被他的色彩——更确切地说,是色调所吸引。他几乎从来不用鲜亮的颜色,在他的画面上,每种颜色都用到多种颜色调和而成,而非单一色块。正是这种多层次的复杂色彩,经他的巧妙摆弄,不但不脏,不闷,反而熠熠生辉,显得高雅精致,浑然天成。最终给人们留下鲜明辨识度的,是一种有着高级灰调的色彩,形成了一个优雅的颜色体系。
莫兰迪笔下的“高级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得说到莫兰迪最为典型的静物画——瓶瓶罐罐。其画面上的物体常常给人一种看似扁平实则立体的微妙感觉。这是因为莫兰迪克制的仅使用了最少量的阴影和高光笔触,深色只出现在物体的边缘,作为影子。大面积的是低纯度柔和色彩。
《白色的路》,
“高级灰”的色调也成为此次展览给人留下的直观印象。无论画瓶瓶罐罐还是小幅风景,他那永恒的静谧灰色调总能适时地为画面蒙上一层神秘而庄重的感觉,让人们在踱步展厅时,不由得全身心地安静下来。
今天,“莫兰迪色”的广泛应用,印证了莫兰迪艺术创作深受当下大众的喜爱。这些色彩被21世纪的视觉艺术领域争相膜拜,甚至在国内一些影视剧中,刮起了一阵“莫兰迪色”的运用风潮。
《静物画》,
莫兰迪画得最多的,便是再寻常不过的瓶瓶罐罐,例如水瓶、水碗、咖啡杯、花瓶……它们的外形轮廓简单、质感有些粗粝,看不到什么光泽,让人不禁想起古老的粗陶或土制的器皿。
这样的静物画,构成他最鲜明的标识。从初看时的诧异、神秘、不解甚至些许不屑;到细细品悟后的释然、感叹与回味。这样的观看过程,来自于那些画面上平凡的物件,简素的颜色,克制的情绪。
《静物画》,
有学者指出,莫兰迪画中许多经典静物的样貌甚至能在意大利的建筑样式中找到影子——上半部分呈巴洛克建筑式的圆拱状、下半部分呈圆柱状的静物形象是他画面中的常客;极具升腾感的修长的圆锥形静物可能取材于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塔尖。
也有不少人从莫兰迪笔下的瓶瓶罐罐中,品出哲学的意味,甚至认为这样的景观与东方绘画哲学中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禅意似乎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交汇。
《静物画》,-
人们或许不知道,不同时期莫兰迪笔下的瓶瓶罐罐竟然还存在着差异。
早期莫兰迪的静物画,画面都有着几乎满铺的布局,深暗凝重的色彩。他喜欢将瓶瓶罐罐并排放置,相互邻近。在此次展出的创作于年的一幅静物画中,这样的特征为人清晰可见。画中总计出现了十多件物品,彼此密密地挨着。
莫兰迪《静物画》,
到了及40年代,经过画家不断地排列组合,并试图在物与物之间创建某种关联与对话;莫兰迪画面中物件开始逐渐减少,画面也逐步简化,色彩开始变得淡雅素静。而一种若有似无的和光,开始在画家严格的控制与调试中慢慢介入到其画面与布景之中。现身展览的一幅创作于年的《静物画》,体现着这样的特征。画中物体不多,画面更加柔和与静谧。
《静物画》,
在莫兰迪晚期的静物画中,他将器物更紧密地汇于画面中央,使其要素密集、形状一体。莫兰迪俨然化身国际象棋大师,不断探求“棋子”的各种招式。过去,每一枚棋子占据一个清晰可辨的格子,如今它们组合在一起,仿佛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新意义。
画面中,物件与物件、物件与背景、物件与空间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正负形的表述。这当然还是基于莫兰迪始终致力于探索物质最本源的品格与内容的创作追求。他所致力于表现的是一个充满思考,来自于大脑与内心而非眼睛与手的画面。看看此次展出的创作于年的《静物画》,人们会惊叹于这种在洗练与蜕变中达成一种细微之中的无限广大。
《静物画》,
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常人,莫兰迪无疑都是内敛的。除青年时期的些许经历外,他不曾加入艺术团体,也不曾参与艺术运动。他几乎终身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意大利博洛尼亚,过着简朴的生活。本次展览以艺术家“乔治·莫兰迪”本名来命名,以更好地诠释他的艺术生涯,也是对莫兰迪纯粹艺术性与艺术成就的最好表达。
担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30年的菲利普·德·蒙特贝罗曾如此形容莫兰迪:“他的画作尺寸虽小但内容紧密。画如其人,莫兰迪从不像二十世纪杰出的大师们那样,慷慨激昂、自我夸大。他是一个安静的,近乎遁世的,深思熟虑的人。他满足于探索自我的艺术爱好,不关心那些来自于快节奏的艺术时尚世界的期待;以至于他的奉献被边缘化了。虽然也被同时代一些精明的人所认可,但同样也被打上了古怪、迷人、有趣(请注意,这是一个在现代主义批评中贬义的形容词)的标签。这个艺术家,也许是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可以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家了。”
《风景》,
除了静物画,莫兰迪画得最多的便是风景,通常是家乡附近的风景。这样的画面多带着一丝悲怆感。虽然不至于荒芜一片,但那种渺无人烟的寂寥感是随画面油然而生的。他一生所到之处极之有限,家乡博洛尼亚的城镇与郊区构成了他眼中无限广大的景观。而且莫兰迪也无意主动去扩大可描绘的地域,因为这有限“世界”里的景观已让他相信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去细细体会、研究并表现。
《方达扎大道庭院》,
展览尾声,竖立着一个空白画架,旁边写着年2月。这是莫兰迪人生最后一件作品的创作日期。去年11月筹备展览时,策展团队打算将这件作品带到上海,可惜由于疫情影响,出于综合考虑,这幅封笔之作最终没能成行,展方也希望这个遗憾未来有机会能补上。
上海久事美术馆自开馆以来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国际交流展览项目,也将其融合为久事美术馆艺术品牌的重要部分。“经典艺术大师系列”展览始于年。两年多来,虽然国际文化交流因疫情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但在各方的努力与支持下,依然为观众先后呈现了爱德华·蒙克、马克·夏加尔两位艺术大师的展览,以这样的跨文化视觉盛宴深受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据悉,围绕莫兰迪及其艺术特色,馆方将推出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涵盖幼儿、青少年和成人等多个人群。期间,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情况下,还将举办策展人、艺术家讲座,在这个夏天,为观众带来莫兰迪的色彩故事。
展览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与迈卡文化共同主办,将持续至10月9日。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